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政务动态 > 乡镇动态

北疆文化·妥妥城印记|古驿伍什家

来源:托克托县融媒体中心 发布日期:2024-08-06 09:11   
字体:[  |  |  ]
分享到:
打印本页 保存

在美丽富饶的土默川南端,有一个古老的村庄,它北倚大青山,南临黄河,东连和林格尔,西接鄂尔多斯。三百多年前,这里是清政府在杀虎口外设立的蒙地驿站之一,是由归化城去往鄂尔多斯驿路的第一站,也是归化城与和林格尔驿站去西路(鄂尔多斯)的交汇处,曾经是土默川上重要的交通枢纽。这就是曾经的杜尔格驿站,即现在的伍什家村。

清朝从康熙时期在土默川开辟驿道、设置驿站,历史上被称作杜尔格的驿站由此出现。按照清廷规制,这一驿站从土默特蒙古部抽调旗内五十名兵丁组建,并在此安家落户。为了解决战争军需粮秣、兵民生活口粮,清廷又渐次开禁蒙地,放垦土默川草地,允许直至主动吸纳晋北地区汉族人口进入蒙地垦殖。许多贫苦汉族百姓随之涌入土默川一带谋生,逐步居住下来、形成村落。他们按照这里居住有五十户蒙古族人家的特点,以汉地习惯称之为“伍什家”,使这一名称取代了杜尔格驿站的称呼,伍什家就此成为村名流传下来。

伍什家地肥水美,物产丰富。由于杜尔格驿站的设立,吸引了当时不少走西口的山西人到此定居,也吸引了不少山西商人到驿站经商。商户纷纷入驻这里,形成以“永和成”为代表的晋商五大字号,成为土默川南端的重要商埠。到了清朝末期,伍什家的商贸经济进入鼎盛时期,成为当地仅次于塞外最大的水旱码头河口的第二大商贸中心。后由于京包线的建成通车而逐渐衰落,经济也很快萧条。

到了民国初年,由于邮电、交通事业的发展,驿站逐步失去作用。解放后,驿站自然消失,历时三百多年的杜尔格驿站也就成为了历史名词。

由驿站到村落形成,从杜尔格到伍什家名称变化,这是本地区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,是蒙汉民族融合的生动体现。在社会前行的过程中,人们接受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,也接受着社会进步创造的成果,同时也为未来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