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政务动态 > 政务要闻

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:用“土特产”提升乡村“含金量”

来源:托克托县融媒体中心 发布日期:2024-11-26 11:38   
字体:[  |  |  ]
分享到:
打印本页 保存

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。近年来,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持续挖掘“土特产”资源潜力,以“一镇一品”为目标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立足“土”、体现“特”、形成“产”,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,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。

“两委”聚焦,发展“土特产”

通过积极发挥村两委“头雁”作用,鼓励引导村集体领办创办工厂、服务公司、技术公司等实体产业,托克托县生产性、服务性行业得到发展,传统“特产”出现了不少新变化。

“粉汤”作为托克托县的特色美食,其粉条加工技艺已历经200百年传承。长久以来,托克托县新营子镇小口子村“两委”致力于发展壮大粉条产业,从传统粉条加工作坊零散粗放经营到建成占地870多平方米的标准级食品加工现代化厂房,小口子村迈出了“土特产”产业化生产的步伐。

小口子村采用政府出资、村集体土地入股、公办村管的合作模式,投资300余万,引入拥有国家专利的“固特威”无矾粉条生产技术与设备,成功建成了自动化无矾粉制品加工厂,具备了10余种规格粉制品生产能力。生产全过程只需5个工人,整条生产线可日产干粉1500斤、湿粉3000斤,2023年为村集体经济贡献了22万元的收入。如今,在村集体的自动化无矾粉制品加工厂的带动下,小口子村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、粉制品加工业大户4家,生产的粉条实现呼包鄂周边商超全覆盖供货和知名电商网站供货,全国各地均有售卖,“小口子粉条”已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农村产业名片。

村企合作,挖掘“土特产”

托克托县力求通过“党建+合作社+农民”发展模式把“土特产”推向市场化发展,激活各类生产要素的潜力,提高土特产的质量和知名度,实现“特产”到“特”产的转变。

托克托面塑大约有300年的历史。明清时期,随着大批山西、陕西等地农民、商人、手工艺者走西口来到托克托县,捏面人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也被带到这里,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托克托面塑技艺。以赓续历史文脉、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切入点,托克托县河口村党支部牵头推动花馍非遗技艺传承人张晓娟成立起“俏手娘合作社”,吸收村内面塑艺人和手工艺人参与生产加工,合作社年收入达100万元,不仅帮助村民增收,也让非遗文化焕发了生机。

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“灯笼红”辣椒,色泽鲜艳、香而不辣,是托克托县引以为豪的特色农产品。近年来,托克托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,成立起毅香味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、富迎来调味品专业合作社、福贵来调味品专业合作社等本土辣椒种植、生产合作社,通过集中种植、深加工、线上线下销售,提高了辣椒的产量和附加值。2024年,托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,产鲜辣椒约375万公斤,产值达1875万元。

在缸房夭村,托克托县富迎来调味品专业合作社着力发展红辣椒特色产业经济链,以民间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对辣椒进行深加工,生产的辣椒面、辣椒酱、辣椒油远销北方各地,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为确保种植户的收益,合作社实行“统一籽种、统一种植、统一管理、统一价格、统一回收”的五统一原则,吸引周边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种植红辣椒。

旅游助力,推广“土特产”

此外,托克托县还探索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,依托资源禀赋,激发优势“特产”发展潜能,使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和动力源。

一直以来,托克托县葡萄远近闻名,深受周边地区人们的喜爱。为放大葡萄产业的乘数效应,郝家窑村率先成立起葡萄产业合作社,广泛吸纳葡萄种植户,并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,葡萄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。如今,郝家窑村的葡萄种植产业和农家乐已经成功辐射到周边格图营、皮条沟、东营子等村庄,形成了“一遛湾”万亩葡萄种植基地,依托葡萄产业兴起的50多家农家乐也成立起“旅游餐饮协会”,形成了“吃住行游购娱”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。与此同时,郝家窑村还与内蒙古瑞沃酒庄达成葡萄酒原料供应协议,酿造出“郝家窑印象”红白葡萄酒推向市场,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,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。

2023年,郝家窑葡萄被评为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”,郝家窑村也获评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和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,托克托县“葡萄”的招牌进一步擦亮,葡萄种植、葡萄观光、葡萄酿酒的产业链逐步成型,郝家窑村成功将“土特产”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在充分展示独特地域文化、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时,也促进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萌芽和发展。